和煤市街街道縫紉社的情況類似。
隔了幾條街的廊坊頭條錦匣廠,今年年關之前一盤賬,也落了個讓人相當驚喜的大豐收。
1月24日下午三點多鐘,錦匣廠的會計室裡。
老會計紀登萊將剛剛理順的賬目,現金收入和銷貨賬目的匯總拿給廠長和車間主任看。
“去年咱們產值到了四十七萬。實現增長十萬元,利潤的增長幅度更高,毛利比去年增長了五萬兩千多哪,實際全年淨利潤有六萬五千多元……”
畢廠長和張主任根本沒來得及過目,僅聽老會計主任嘴裡彙報的大致資料。
就不禁大為動容,齊齊叫了起來。
“怎麼這麼多啊!產值增長百分之二十一!淨利潤翻了三倍?”
“老紀,你沒算錯吧?怎麼可能?”
畢廠長實在不敢相信這麼好的資料,激動地翻看賬目想要確認。
紀會計卻信誓旦旦的作保。
“賬目絕對沒問題,我核對了兩遍呢。再說了,錢就咱們賬上躺著呢。我錯了,銀行也錯不了啊。您就放心好了……”
張主任還是相信老夥計的業務能力的。
1978年,我國的入境遊客數量達到了一百八十多萬。
這超過了前二十年我國接待外國遊客數的總和。
1979年,外賓數量更激增到了四百二十多萬。
而這一年,京城只有七間涉外飯店,達到接待標準的只有一千個床位。
正是因此,國家高層才會在1979年火速引入了外資的三個試點專案來救急。
001號是國航食品公司。
002號和003號就是建國飯店和長城飯店。
當然,在政治掛帥的年代,因為各種政治需求和制度變更所帶來的內地旅客高增長現象,顯然出現得更早,增長幅度也更為迅猛。
尤其京城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所要接待的旅客數目,肯定穩居全國之首。
所以自七十年代起,遠比國家高層意識到需要興辦達到國際標準的豪華飯店更早。
守著京城火車站,佔有地利之便的重文區,就開始大力促進區裡旅館行業發展,以此滿足到京旅客的需要。
重文門旅館就是由區政府出資興建,為內賓旅客提供高標準接待條件的賓館專案。
應該說,這個旅館開辦得相當成功。
自開啟張營業以來,就賓客盈門,入住率一直保持著八成以上。
只可惜當時太缺乏對外部世界的瞭解。
幾乎就沒有人知道真正的高標準,應該是個什麼樣。
這樣由領導拍板、集思廣益、閉門造車出來的高階旅館,很難打破當時固有思維模式,注重的只是硬體設施而已。
因此儘管重文門旅館擁有沙發、軟床、電扇、電視、電梯,已經達到這個年代人所共識的“現代化”標準了。
但在寧衛民的眼裡,卻仍舊難掩其經營策略落後,毫無管理經驗可言的通病。
充其量是個大點的招待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