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因為馬克西姆餐廳在京開業。
這一年的冬天,京城也第一次出現了西式的聖誕派對。
只是由於馬克西姆餐廳餐廳消費水平過高,比建國飯店的傑斯汀法餐廳還要貴將近一倍,堪稱目前京城最奢侈的消費場所。
這就致使馬克西姆餐廳只能以接待歐美客人為主,客流量自然不會太多。
所以為了不要像平日那樣太過冷清,把這次晚宴辦得熱鬧、有氣氛。
宋華桂除了安排了歌舞演出和模特走秀來助興,把餐廳中間的地壇掀開,開闢了專門的舞池區域之外。
她還提前兩週時間發請帖,廣邀國內朋友于12月24日下午六點,免費參加派對。
許多電影明星、歌唱演員、舞蹈演員,都在受邀之列。
但權威性也同時意味著審查嚴格,意味著報紙格調比較高階嚴肅。
從實際情況上看,這些大報很少刊登廣告。
即使有,在這些報上打廣告的產品和商家,層次也較高,都是索尼、牡丹、雷達表這樣的。
這直接打消了寧衛民的希望。
地域性的報紙呢?
像《京城日報》、《青年報》、《京城晚報》,廣告內容倒是一下隨便了不少。
但受眾覆蓋面就有明顯限制了,只限於本地而已。
另外,這些報紙因為貼近生活,報道的都是身邊時事,是京城百姓每日不可獲缺的資訊來源。
偏偏發行量還不低,因此也就成為了廣告商趨之若鶩的目標。
那廣告費就絕不會太便宜的。
而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地域性報紙讀者數目雖然不小,但這個數字是由京城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的人構成的。
這其中能有幾個人對神仙魚感興趣?
相比較而言,像《歌曲》、《詩刊》、《散文》、《美術》、《集郵》、《十月》、《花城》、《收穫》、《當代》、《啄木鳥》、《大眾電影》、《週末畫報》、《現代青年》……
這些文藝型的雜誌反倒是最划算。
首先,這些刊物的發行也是面向全國的,覆蓋範圍廣泛。
雖然多半是月刊和半月刊,不如報紙每日刊發,銷量也比全國性報紙低得多。
可別忘了,這是因為雜誌售價比報紙高導致的。
實際上,這樣的雜誌不會被人輕易丟棄,那是要反覆翻閱,人手相傳的。
真實的讀者可一點不少。
其次,因為琴棋書畫詩酒花,原本就是一家。
這些刊物的讀者群也趨於統一。
幾乎都是興趣愛好廣泛,愛文藝調調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