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一道對應法餐裡的湯菜。
就是每人一小碗放了河蚌肉的“清湯茉莉”,再搭配兩個充當麵包用的鹹味兒海棠酥。
和法餐不同之處,在於這道中式清雞湯與中式麵點的美麗,純乎自然。
是既有花香又有花形,根本無需擺盤。
這麼一來,這道中菜西吃的湯菜,其精彩之處已經不僅是原本的味道了。
更在於色、香、味、形的主題呼應,與嗅覺、味覺、視覺與觸覺的立體享受。
那海棠酥的層層酥皮,就像花朵一樣綻放,粉紅色幾乎是少女心。
輕輕一碰,酥脆的糕點就會掉下來,讓人不忍心去吃。
而浸泡在清雞湯中的白色茉莉花,卻以純粹的湯色和誘人的清香彰顯生命力。
所以這頭一道菜一端上來,就引發了轟動。
要知道,慣常以為法餐為傲的法國人,思想意識裡只有法餐才談得上精緻。
而對中餐的印象,無非就是炒粉、炒麵、炒雜碎之列。
甚至頗多人來到共和國,最苦惱的事兒就是這裡難以買到真正優質的新鮮麵包,從形成了共和國麵點粗糲的成見。
打個比方,就如同當年京城變做北平,初到此地的魯迅因為京城商業大蕭條,而斷定北平沒有好茶食一樣。
偏偏驟然間,見識到了中餐裡精緻高雅、生動有趣一面。
那可想而知會產生多麼大的震驚啊!
必然重新整理了固有認知,對中餐的觀感迅速提升。
尤其是喝湯的時候,許多人的眼睛瞬間就亮了。
寧衛民和張士慧很快就熟悉了。
男人就是這樣。
沒利益糾葛的情況下,一顆煙,一杯茶,一起食堂吃頓飯,就能聊成談得來朋友。
當然,兩人也確實算投緣。
不但都比較能聊,愛開玩笑,甚至連個人情況也相差不多,
首先倆人年齡相仿,寧衛民比張士慧就小一歲
另外一點就是,這小子戀愛談得比較早。
充分利用的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把人生後半段兒的陪跑員給確定了。
以這年頭的保守風氣和普世道德觀而論。
只要雙方父母不反對,他跟那個夜班勾上的叫劉煒敬的姑娘,差不多已經能看成一家人了。
總之,寧衛民算是碰上了比較合拍的搭檔。
這夜班兒上的尤其舒服,沒有什麼是難以勝任的。
甚至在張士慧提議下,倆人還合計好了輪值分工的法子。
一人一天坐前臺值班,另一個打地鋪踏實歇著。
這樣一來,越發互惠互利了,夜班兒的舒適度直接實現了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