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共知,北方人愛吃麵,南方人愛吃米。
這個道理如果做進一步延伸,也就是北方人善做面,南方人善做米。
京城屬於北方,老百姓對面食當然情有獨鍾。
如果說到京城有名的麵點,京城人基本上都會提到“豐澤園飯莊”。
這家由“傳奇大掌櫃”欒學堂親手創辦的老字號。
雖然從解放前到建國後,一直都是名流、權貴、高官宴飲的熱門場所。
但這家高檔次的飯莊子,除了人所共知的招牌大菜“蔥燒海參”、“清湯燕菜”、“砂鍋魚翅”、“燴烏魚蛋”以外,還另有一些更接地氣、更惠民的絕活兒。
那就是源於山東,又經過改良的八種麵食。
烤饅頭、銀絲捲、山東槓頭、墩餑餑、豆沙包、喜字餅、鹹花捲、小窩頭。
這些“豐澤園”的經典麵點,長久以來,被京城的老百姓冠以“八大件兒”的別號。
這意思很明顯,無疑是說它們精緻好吃的程度,都能與餑餑鋪裡的細點——“京八件兒”,相媲美了。
看看是否有自己應付不了的情況,找到自身的不足。
更何況真辦成了,收益也是巨大的,就能遂了他的心願。
要不試這麼一次,他又怎麼可能甘心呢?
總之,既然廣告協議已經簽訂,那順理成章,下面就進入真正的實際操作階段了。
這一方面是寧衛民抓緊時間,按照廣告上的技術條目,編寫具體的技術內容。
另一方面,就是他聯絡古四兒,去商量出售技術的代價,打算先撈回成本再說。
寫東西很好辦,全是寧衛民肚子裡現成的玩意。
這又不是寫,用不著潤色,只要條理清楚,意思準確就行。
而且白天夜裡,寧衛民都有大把時間爬稿子。
一天寫完,一天修訂整理,輕輕鬆鬆的事兒。
寫完了就是彙編成冊,該批次生產了。
這事兒也容易。
寧衛民不用鉛字印刷,用油印,就是學校印卷子的那種土辦法。
他自己只不過再花一晚的時間用蠟紙刻了版。
晚上借用單位的裝置,用公家的紙張油墨,很容易就印出了一百份教材。
而恰好也是這個時候,古四兒那邊有信兒了,他帶著倆哥們兒如約來接洽,成了最早領走教材的仨顧客。
不過交易過程也出了點兒小岔子。
最終成交的價兒並不是當初說好的三百塊,而是二百六。
之所以會如此,是那古四兒帶來的另外倆魚販子耍雞賊,臨時變卦。
他們大概是吃準了寧衛民急需用錢,一時又難找其他人。
非要先掏一半的錢把方子拿走,試驗成功了,才肯付剩下的一半。
這明顯就是想打五折,要變相賴賬的手段啊。
可這三百一下就變一百五了,寧衛民哪兒能幹啊?於是一口回絕。
古四兒似乎也並沒想到會有這出戏碼。
愕然之間,面對寧衛民責問的眼神,他覺得很有點掛不住臉兒,幫著寧衛民據理力爭。
可即使如此,畢竟難抵財帛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