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扯了點沒用的閒篇兒,咱還是接著說正經的吧……”
康術德逗弄夠了徒弟,又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接下來往下扯。
“前面兒說了這麼多,飯鋪的經營特點你應該聽明白了吧?關鍵就在於價錢便宜,節省時間啊。這種飯鋪,沒有麻煩的吃食,幾乎都是現成的。簡單加工一下,等不了多會兒就能填上飢火。但在飯鋪吃飯,也就是個將就,填飽肚子為主。”
“一般情況下,半斤肉絲炒餅,一碗酸辣湯,就是一個人的消費水平。二三人吃,可能要餃子,湯麵,再要點兒小酒小菜的。一家老少幾口人,才會要家常菜吃米飯。所以這種飯鋪的利潤,就在於多種經營、方便快捷和薄利多銷上了。在滿足顧客多種口味需求的前提下,還得省事、便宜和實惠。”
寧衛民聽著頻頻點頭。
心說了,這不就是日後的中式快餐嘛。
像什麼成都小吃、沙縣小吃、老家肉餅、南城香、真功夫、永和豆漿、慶豐包子鋪,幾乎全這路數。
1978年之後,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
共和國帶著剛剛擺脫禁錮的喜悅,沐浴在新時代的光輝裡。
只是儘管社會大體環境在持續不斷的好轉。
但也並非所有人的日子,都能於第一時間扭轉頹勢,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因為有句話說的好,全天下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別忘了,五個手指頭還不是一邊兒長呢。
人世間總有那麼少數的幾個人,是背得離譜兒的特例。
明明沒做錯什麼,他們的日子卻在酸澀的苦水裡越浸越深,一點兒不見好轉的跡象。
讓人無法不心生同情。
可即便是這樣的可憐人,也仍舊不是最糟的情況。
因為比一個可憐人還要淒涼的,是兩個這樣的可憐人碰到了一起。
而且在這兩個可憐人之間,還有著事關生存的根本性利益衝突。
說白了,就像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的“比慘”段子一樣,那才叫造化弄人哪!
這可不是胡說八道,現實生活裡,真有這樣的事兒。
別處不提,就說京城煤市街扇兒衚衕2號院的一老一少吧。
他們就屬於這樣狹路相逢的兩個倒黴蛋。
老的叫康術德。
1918年生人,祖籍津門靜海。
少年時逃荒來到京城,後以“打小鼓兒”為業。
由於舊時年月裡,京城只有兩個行業最來財。
一個是吃瓦片的,另一個就是古玩行。
康術德不但在京城娶了媳婦,還買了房子。
實際上這扇兒衚衕2號院,他就是房東。
只是時代的更迭,卻讓人生的方向很難把握。
解放以後,康術德全家都回了老家。
隨後經過十幾年的滄海桑田,變得只剩下孤身一人。
1979年,老家房子偏偏又因雨坍塌了,康術德就又跑回京城來了。
再見面,院子裡這些老房客對康術德都心生同情。
因為就他那窮困潦倒的樣子,比起他當年要飯進京的形容也不差什麼。
於是在幾戶房客的說項之下,經由街道和房管部門批准。
康術德就搬進了他原先住過的兩間小北房,暫且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