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沙經理就有個姓牛的同學,是郵政管著郵品倉庫的一個主任。
大家坐在一起,一頓酒一喝,這位牛主任就批了一張條兒。
直接就可以讓寧衛民們從庫房裡調出五百套“西廂記”小型張和一千五百套西廂記郵票。
這些是計劃外的指標,平時專門給關係戶留著的,不用拿集郵證來買。
調出價也都是平價,每張小型張兩元,每套郵票一塊零六分。
但在郵市上,春節時上市的西廂記小型張,如今已經價值兩塊五了。
而西廂記的郵票則在一塊二三。
等於說這些郵票從庫裡一拿出來,放在市場上,就是將近兩成的浮盈。
另外一樁讓寧衛民驚喜的好事,是策劃部的副經理為他帶來的。
這位副經理的親爹,居然是琉璃廠一個門市部專門負責內銷文物的負責人。
當酒桌上聊天,副經理得知寧衛民對古董瓷器感興趣,就回去專門問了問他爹,回頭就賣了寧衛民一個人情。
說按規定,“內櫃”的內銷文物只賣給廳局級以上的幹部,但根據特殊需要,也可以照顧照顧關係戶。
寧衛民呢,只要能搞來記者證。
那麼他爹打著有利於宣傳的旗號,多少可以賣給寧衛民幾件兒。
作為老跟媒體打交道的齋宮負責人,寧衛民要找幾個記者朋友來幫忙,那太容易不過了。
於是很快,他就喜滋滋的去“接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了。
不用說,對他而言,文物商店這種“特供”的內櫃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擺在了他的面前。
他驚喜的發現,內櫃裡的好東西太多了。
像一個雍正官窯粉彩將軍罐不過是三百塊錢。
雖然價格比“鬼市”還要高點,可比友誼商店可便宜多了。
關鍵是這裡的官窯能保真啊,而且還都是品相比較好的。
這樣的東西,放兩千年後,他花個上千萬大價錢,還不一定能買到呢。
至於有崩、有衝、有毛病的,日後能值個幾百萬的,在店裡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
瞧瞧,這不是耗子掉在了米缸裡,都不願意爬出來了嗎?
寧衛民確實是看這個,覺著這個好。
等看那個,他又覺著那個好,哪兒件兒也不願意撒手。
於是乎,從此之後,他一有空就請認識的記者吃飯。
圖的就是,想借用人家的記者證登個記,好去文物商店的“內櫃”買東西。
當然,這種登記可不是那種,為了確定所有權的憑證。
而為了防止文物外流,簽署的一份保證書。
內銷文物有特別的規定,要確保從店裡買走的東西,絕對不能贈送或轉賣給外國人。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種便宜好是好啊,可卻很像張士慧從莫斯科餐廳搞茅臺酒,從“國通社”大院搞萬寶路那兩件事比較類似。
說白了,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搗油而已。
對寧衛民來說,實在有點不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