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感情上的苦惱都來源於人的幼稚和不理性。
其實不是這樣的。
因為哪怕是成熟的、理性的情感,也一樣會有苦惱。
最現實的例子,就是遠嫁海外的米曉冉。
毫無疑問,與不太把她當回事的寧衛民相比,深愛著她的趙漢宇才是真正的良配。
更何況,趙漢宇優秀的家世還能為她在海外求學創造便利的條件。
那麼既然發現自己的單相思的戀愛是錯誤的,米曉冉能夠毅然決然的轉身離去,與另一個更珍惜自己的人攜手共度一生,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但不得不說,這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看著很美好的。
遙遠的異國,終究不會是盡善盡美的天堂。
當米曉冉懷揣著對幸福生活的期待,提著好幾箱子的行李,踏上飛去異國的航班,來到了美國最發達的城市——紐約。
並且成為一個小有資產的華人家族新成員,把自己的一切託付給那些相當陌生的婆家人。
這其中的苦與樂,以及所經歷的文化差異和觀念衝撞,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才能體會到,才能說得清楚。
米曉冉絕不會否認她初到此地時,對美國的第一印象極好。
事實上,從她坐上飛機靠近舷窗的那一刻起就興奮得不行。
十幾個小時的漫漫長途,她一點也沒敢睡,而且她的手始終與趙漢宇攪纏一處。
因為她怕這是一個夢。
尤其是當飛機最終降落在肯尼迪機場的一瞬間。
僅從舷窗上往下望了一眼,她就感受到自己心“砰砰”直跳。
要知道,那正是夜幕降臨的時候,她的眼前是一片五光十色的燈海。
真是像文學作品裡的描述完全一樣,宛如大海一般的那種寬廣,宛如璀璨的星空一樣的輝煌。
和國內頂多就一線燈火情況大不相同。
想想看吧,對於一個第一次見到這樣差異的人,還能不震撼嗎?
米曉冉看到的這一幕,簡直成了她一生中難忘的情景。
就如同當年坐船來到紐約的義大利人和愛爾蘭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對自由女神像肅然起敬、頂禮膜拜。
她也把在空中看到的一片燈海,視為自己美國夢開始的象徵。
這天,是趙漢宇的大哥趙漢章親自開車來接的他們。
當米曉冉坐上豪華的卡迪拉克轎車,她首先就驚訝於汽車裝置的高階,座位的舒適程度。
在京城她坐過幾次小汽車,可比起“凱迪拉克”感覺就完全不同。
京城的大多數汽車,沒有空調,只能收聽廣播,甚至連腿都放得不舒服。
而這種真正的高階汽車給人的感覺是,寬大、平穩、舒適、流暢,不時還冒出一般香氣。
等到汽車開始平穩的高速公路,紐約的長島像一座海市蜃樓,燈光閃爍,通體秀明般地展現在米曉冉眼前,她更感到眼界大開。
不用說,80年代初期的美國,經濟水平當然和我們改革開放初期的共和國窘然不同。
這一年,我們國人年平均收入為七百四十二元人民幣,而同時期的美國人均年收入是一萬八千美元。
這一年,美國99.5%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臺電視機,超過90%的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超過50%的家庭擁有兩臺或以上的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