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紅聯服裝廠,是一家隸屬於紡織部,由市服裝公司管理的中型服裝廠。
從建國到八十年代,在和皮爾·卡頓公司合作之前。
這家廠子的年產值不足三百萬人民幣,完全是一種吃不飽又餓不死的狀況。
生產的主要產品就是襯衫、褲子、裙裝、秋衣、秋褲等附加值很低的“大路貨”女裝。
產品特色也只是價格低,數量大和質量高而已。
幸好是在紡織部的牽線搭橋下,這家有著六百職工的廠子終於成為了與皮爾·卡頓公司合作的生產企業,才擺脫了長期以來的頹勢。
自開啟始承接“PC”品牌的女性時裝。
光去年一年,紅聯服裝廠就靠十六個訂單的出口品種,實現創匯二百萬美元。
不但成功實現了鹹魚翻身,而且一躍成為了服裝公司下屬的明星企業。
正因為這樣,1982年5月中旬,當寧衛民來到廠裡想要檢視那些“PC”女裝瑕疵品的時候。幾乎紅聯服裝廠整個領導班子都被驚動了。
廠領導們就像迎接欽差大臣一樣,一起出面來接待寧衛民。
只是話說回來,像這樣隆重的熱烈歡迎場面,多少也有些令人尷尬。
因為身為皮爾·卡頓公司的高層,寧衛民的年齡委實是太年輕了些。
別忘了,他今年才二十二歲啊。
他比陪同他一起來的,專門負責定期來廠裡巡視的公司質檢員閆旭,還要小三四歲呢。
像這種情況,在這年頭特別講究論資排輩,對新人喜歡先好好磨礪一番才肯重用的國企,是根本沒有可能出現的。
在通常情形下,一個廠子的股級幹部也要二十六七,科級往往都在三十歲左右。
而廠長和副廠長,最年輕的,怕也得小四十歲。
所以現場的實際情況就跟滑稽戲似的
一堆中年幹部從辦公樓下來紛紛出迎,結果看見寧衛民就是一愣。
得知其身份後,更是無不瞠目結舌。
但偏偏他們來都來了,還不能不圍著這個二十初頭的年輕人熱情握手相請,搜腸刮肚的說好話。
這是怎生一個尷尬了得呀!
說實話,不但幾位滿嘴恭維的廠領導倍感難為情,對不起自己這把子歲數。
就連作為聽眾的寧衛民,自己也覺著不適應,簡直彆扭極了。
但沒辦法,誰讓這是由供需關係的不平等決定的呢。
咱們國家是實在太缺外匯了。
哪怕不衝著這些用外匯支付的加工費。
就衝著這年頭我國輕工業落後的現狀,只能依靠接外貿訂單的機會,才能夠透過“三來一補政策”弄到一些外國高檔衣料。
作為生產供貨方的紅聯廠,就不能不委屈一下自己,把寧衛民這位“上差”給伺候好了。
總而言之,說白了,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啊!
在這年頭,手裡握著真金白銀,還願意投資內地的外資企業太牛了,也太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