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們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無照經營的狀況相當嚴重。
但越是這樣,這些人還越發財,居然許多人都成了萬元戶!
真不知道國家是怎麼想的,怎麼能鼓勵這些人發家致富呢?
反正在霍欣的心裡,她是絕對不會相信,這些滿口髒話,無知且貪婪的傢伙,會是社會主體經濟的有益補充。
偏偏反過來,頗為諷刺的是,真正的社會棟樑——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情況卻不甚樂觀。
按理說,國家目前急需人才,大學生理所應當是當代的“寵兒”,理應格外受到國家的重視和重用。
特別是已經飽經生活的磨礪的“77級”。
他們不但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符號,而且因為許多人年齡已經很大了。
無論身心意志都已經極為成熟,只要放到崗位上就能很好的發揮出個人能量來。
可實際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些人參加高考是在1977年的秋天,入學卻是1978年的春天,那麼他們畢業就是1982年春節前的1月份。
應該說,學校給他們分配的方向倒是不錯。
國家部委、大型央企、研究院、電視臺、廣播臺、報社……全是些常人仰視的好去處。
可這些地方偏偏因為歷史的撥亂反正人滿為患,又講究論資排輩。
許多人被到了新單位,只能頂著國家編制,幹一些輕鬆卻無實際意義的工作。
就像和霍欣關係不錯的一個學姐。
本來去了電視臺興高采烈,還以為有機會怕憑專業能參加譯製電視劇一類的工作。
可沒想到被分派的唯一的工作就是在劇場錄戲劇的時候找電工。
然後守在外面等著結束,再幫同事們把臺裡裝置拿回去。
為此,霍欣不免疑惑且憤憤不平。
理想和現實究竟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上了四年大學,精通外語的人才啊!難道就只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嗎?
難道像這樣把真正的人才閒職,就靠著那些小商小販的瞎鼓搗。
我們的國家經濟就能搞上去了?就能追回那失去的十年嗎?
她連想想都會替那個學姐感到難過。
要是讓她像學姐那樣庸庸碌碌殭屍一樣的活,她可實在受不了。
幸好她還有一些來自於家庭的關係幫忙,不至於讓她淪落到這種境地。
多虧她未雨綢繆,先來到了一個外資企業做實習。
現在看來,雖然是她當初有點任性,衝著寧衛民才非要來的草率決定。
卻也陰差陽錯算是走了一步妙棋。
這樣的工作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別看沒什麼國家編制和職位,可管著十幾個人,權力也不比科長小。
關鍵是收入高,專業也有了用處。
她現在實習期月收入就能頂上普通人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