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改革開放正式進入了第四個年頭。
上一年,透過齊心協力的並肩奮鬥。
不管是國家的經濟發展上,還是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
我們都交出了一份稱得上激動人心的成績表,可以說成績斐然。
首先,全國糧食產量達到了3.2億噸,這是建國後第二個糧食高產年。
其次,棉花,油料產量,也均建立國以來的最高紀錄。
另外,按當年價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37.7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1.3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6.63億美元。
所以當下最重大的新變化就是,共和國一窮二白的處境已經大大改善。
當然,我們大可以不去理會這些空泛的經濟資料。
不妨設身處地,去好好觀察一下1981年的京城街頭。
因為從民生環境的改變裡,顯然會更容易看出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別的不說,放眼前門大街,就幾乎已經完全看不到“運動”遺留的痕跡了。
前門樓子底下,那些曾經帶著火紅革命熱情的店名。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都逐漸的換回了與箭樓一樣古風悠長,韻味十足的老稱謂。
“京味香”改回了月盛齋。
“新魯餐廳”又叫做了便宜坊。
“秋江食品店”重新掛上了通三益的牌匾。
“宣武醬菜園”還得叫六必居。
就連什麼“新京城”、“晨鐘”也統統消失。
依次還原成了“大北照相館”和“亨得利鐘錶店”。
而這塊京城最中心地帶的鬧市,人流熙熙攘攘,呈現出一片繁榮安詳的商業景象。
假如把鏡頭的焦點凝聚在人們的穿著上,就會發現越來越鮮豔。
大街衣服的顏色已經脫離了藍色綠色灰色的範疇,變得五顏六色。
對男人來說,能表明政治化色彩的服裝,已不再是他們的最愛。
去年熱播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隊》,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審美。
對於愛美的女性,髮式更是多種多樣。
除了燙髮以外,在這個時期,年輕的已婚婦女還流行單燕式、雙燕式、花瓣式。
中年婦女也有海燕式、自然劉海式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