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就在許青山剛拿起書的時候,他的郵箱就收到了新的郵件,開啟看看,正是陳大躍回覆過來的。
許青山耐心地下載了附件,開啟看了一會。
自己的論文上有不少批註。
但是這次的批註有兩種顏色,一個是陳大躍的批註,一個是夏壁燦的批註。
許青山突然覺得這有點誇張。
華夏最好的學府兩位頂級的老師專門為自己一個人服務,這種程度地批改論文,這種待遇,就算是頂級學閥世家也不過如此吧?
而且。
就看著這論文上的這些批註就知道。
兩位老師這次的批改標準,又是按照高規格高標準去的,這架勢,估計又是一篇SCI期刊拿下。
想到這,許青山不由的考慮到了一個問題。
等再過幾年的時間。
網際網路要是開盒到自己的話,看到自己年輕的時候跟刷資料一樣地發SCI論文,會不會覺得其中有貓膩?或者是覺得自己是個水貨學者?
這個問題只在許青山的腦海裡過了一秒就消失了。
無他。
只要他能夠做出足夠有影響力和重要性的學術成果,或者是應用成果,那就水不了一點。
就算他去寫篇《論學術圈演員的自我修養》,估計都會被人奉為圭臬。
社會還是比較現實的,一般是結果論導向。
許青山暫時放下了手裡的這些書和手稿,開始全力快速地修改起了自己的論文。
在郵件裡,陳大躍也有提到了他和夏壁燦對於許青山安排和建議。
希望他能夠在這幾天的時間裡加急把文章修改出來,然後按照流程投遞到ICML國際機器學習大會上去,等待會議學術評審的意見。
如果能夠成功。
那他將成為華夏首位在國際計算機領域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學術報告的高中生。
聽一聽就覺得很勁爆。
就算不成功,也沒有什麼損失,繼續按照正常流程,由夏壁燦作為通訊作者去投稿期刊,然後再繼續投稿給別的學術會議。
其實許青山也沒有想到老師們這麼快就想讓自己去參加學術會議,做學術報告。
這是件好事。
目前國內的研究進展相對來說還在蓄力發展的階段,西方學術圈的優秀學者的數量有多年的積累,還是更多的。
特別是那幫在上個世紀後半葉做出巨大成果的頂級學者們。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就代表著許青山有機會能夠和一群在這個世界上、在該領域最傑出的科學家、學者們進行直接的深層次交流。
眾所周知。
不管是寫文章也好,還是做學術研究也好,還是做其他的創造性內容也好。
只要是涉及到創造,涉及到創新。
那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交流,進行溝通,進行靈感的碰撞,會很容易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歷史上,很多科學家的成果就是在和同行的爭辯或者討論中進行、完成、得出結論。
許青山在修改完論文之後。
把論文再發給他們過目,這次沒問題之後,就會投稿會議。